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办发〔2022〕22号),要求“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建设”。依据《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于2022年8月下发《关于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申报有关事项的函》,拟在全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部政策文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河南省政策文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全产业链发展的要求,整合力量,集中资金,选择一个行政村、同一乡镇(街道办)相毗邻的几个行政村作为工程项目区,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对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挂钩,对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保障,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是对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利用低效、耕地分布碎片、生态系统退化为特点的乡村土地问题,通过“高起点全域规划、高标准整体设计、高效率综合治理,全面迭代升级”手段来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集约利用、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主要从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农业用地整治项目、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产业导入项目以及乡村生态保护修复5个子项目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破解用地保障难题,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加快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步伐。
(1)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对试点区域内各行政村废弃的、“一户多宅”的、因灾易地搬迁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减少村民聚居点,释放宅基地流量,进行复垦或规划为基础设施以及旅游设施。(2)废弃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在试点区域内开展历史遗留废弃工业用地和废弃矿山用地复垦为耕地,通过验收后,可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流转使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兼顾耕地数量和质量,立足于现有的耕地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质量,增加高质量农田占比,争取建成高产、优产的高质量连片农田示范区,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制止耕地出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新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利用方式等多维度保护。
(1)耕地提质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田地平整、砌筑田埂、调整分散田块、修建防渗工程以及灌溉设施等手段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现代化,以农业发展助推农村发展。(2)其他农用地整治。通过开展农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低效园地整治、残次林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对区域内荒地、裸地等宜耕后备资源进行修复整治,开展适度开发利用,增加耕地面积,补充耕地数量,解决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1)农业方面。通过乡村全域整治,推进零星地块整并和空间置换腾挪,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拓展补充耕地途径等手段,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形成“田方地肥水足路通”、适合小机械耕作的“千亩方、万亩方”形成耕地保护格局,迭代升级美丽田园综合体,让农业致富基础更加扎实。(2)工业方面。通过乡村全域整治产出的增减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破解项目区工业区用地指标不够、集中程度低的困境,发挥工业区集聚效益,让工业致富的效果更加明显。(3)文旅产业方面。通过乡村全域整治,在自然资源禀赋好的村庄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打造优质项目,让乡村文旅产业致富成效更加厚实,同时以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生态用地整治与保护。针对试点区域内具有生态保育功能的山林和具有农业生产或观光旅游功能的山林、山地以保护优先、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山体进行全面排查,采取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预防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灾害。针对水域,严格保护水库、水塘及河流,结合安全性评估,实施除险加固、山塘整治、流域治理等修复工程,创建安全水环境;对滩涂及湿地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考虑规划为湿地公园。(2)河道整治。对试点区域内存在问题的河道进行整治,包括清除河道内杂物、淤泥,实施河道绿化、亮化、美化和景观化等,以改善河道生态质量为主要目的,辅以水环境和沿岸节点打造,多措并举,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休闲场所。(3)矿山生态修复。依托试点区域内废弃矿山独具特色的景观底色,通过生态修复使“残山剩水”变成生态样板,重现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过推动绿色生态、矿山文化与产业结合,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有机统一。(4)人居环境提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在保住原貌、留住乡愁基础上,通过道路提升、节点打造、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提档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和传统古村落保护,优化居民点整体布局,构建宜居生活空间。
1.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调配城市和村庄土地资源、资产、资金,实现乡村有资金、城市有指标的双赢局面。在实施过程中,要政府搭台、各部门齐出力,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
2.探索“资金帮扶、指标调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用好指标调剂政策,探索形成“资金帮扶—代造耕地—指标调剂—互利共赢”的全链条合作模式。
3.落实“利农惠农、资金激励、争先创优”的政策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项目实施成效与资金扶持政策等挂钩,形成政策组合拳。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其参与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