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经济发展。自应急管理部门2018年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有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伴随着整合各有关部门应急资源和力量这一巨大挑战。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智能传感器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逐步进入了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围绕数据展开应急防汛指挥工作,通过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汇聚、关联、融合各类数据资源,构建应急“一张图”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全周期防汛应急管理,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是大数据时期应急防汛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急防汛数据治理分为数据资源目录梳理、数据标准确立、数据汇聚、数据整合建库、数据联动。

(1)数据资源目录梳理

为构建应急防汛“一张图”,对齐业务需求,按照业务体系理清数据范畴,梳理清楚各系统数据库所涉及的表、字段、数据量等内容,摸清各有关单位数据家底,梳理出数据资源清单。应急防汛数据资源主要涉及三大类数据,分别是基础时空数据、防汛专题数据以及物联感知数据。基础时空数据是指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包含时间、空间、专题属性三方面的信息,如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形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防汛专题数据即与应急防汛相关的数据,又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包括河流、水库、水利工程、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点等专题数据的地理位置分布,非空间数据包括防汛应急预案、防汛责任人、灾情信息统计等。物联感知数据通俗来讲就是物体实时状态监测信息,该类数据为动态数据,一般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该类数据。
(2)数据标准确立

中国信通院在《数据标准管理实践白皮书》中对数据标准给出的定义是:“数据标准(Data Standards)是指保障数据的内外部使用与交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的规范性约束。”确定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是数据治理至关重要的一步。石秀峰在《决胜数字化转型》演讲中提到,数据标准的制定可从业务视角、技术视角、管理视角三个维度去考虑,从业务视角来看,数据标准一般包括业务的定义、标准的名称、标准的分类、业务的规则等等;从技术视角来看,包括了数据的类型、长度、格式、编码规则等;从管理视角来看,包括数据管理单位、更新周期、使用单位、来源单位等等。从总体来看,数据标准的制定应包括数据汇交规范、数据生产规范、数据建库规范、数据更新规范、数据共享规范等。
(3)数据汇聚

为打破数据壁垒,解决应急防汛信息资源分散孤立、源头多样、跨网传输等问题,需要构建应急防汛数据资源池对防汛相关数据进行汇聚治理,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应急防汛数据汇聚分为应急内部数据汇聚和应急外部数据汇聚。应急内部数据汇聚主要指对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结合自然灾害监测、指挥救援等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汇聚。应急外部数据汇聚主要指对外部委办局的数据进行汇聚,如气象局、水利局、住建局、地震局、交通局等等。
(4)数据整合建库
对汇聚后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等标准化操作后,进行建库工作。数据库建设可分为文件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物联感知数据库以及元数据库。文件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表格、文档类数据,如应急预案、防汛责任人、灾情信息统计等。空间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包含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及相关属性信息,如物资储备点分布、水库分布、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等。物联感知数据库主要是用来存储物联感知数据,如智慧水尺、智慧井盖、雨量观测站等传感器相关信息。元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含数据名称、内容、坐标信息、数据大小、数据来源单位、来源单位联系人、数据格式、生产时间、更新时间、更新周期、数据管理单位、管理单位联系人、管理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5)数据联动

获取、集成数据只是智慧防汛的第一步,如何用好、用活这些数据,构建防汛“大脑”,才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通过依托应急预案,对物联感知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布应急预警,结合空间数据实现快速响应,实现对救灾物资、救援人员等的快速分配决策,直到结束应急响应,实现智慧防汛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构建时空云平台,为应急防汛提供统一的时空底座。充分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据治理、数据交换等各类标准规范为保障,以统一云环境为基础支撑,通过融合人口、气象、交通等实时数据,充分发挥互联网+、IOT的作用,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全面实时反映突发事件分布、承灾载体分布、应急资源分布、灾害预警分布、运输车辆及救援车辆的实时位置、人口热力分布以及实时交通流量等信息,让指挥人员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快速定位、科学决策、快速部署,提升应急指挥效率,缩短应急救援时间。


(2)防汛监测及“河长+”信息化,实现管好人、管好事、管好河。防汛监测“河长+”信息管理系统是着眼于智慧水务建设,紧扣河长制“网格化管理、闭环式治理”的内在要求和防汛监测、涉河人员工作需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GIS、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先进技术,高度整合现有水务、环保、国土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从“业务办理、群众监督、治水能效”三个方面,构建层级互连、横向兼容、要素齐全、高效联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达到“直观展示、实时监视、协同理事、智能考核、安全好用”的效果,管好人、管好事、管好河,最终实现河长制的总体目标。

